2015年5月1日 星期五

每次都分不清畫作的派別,有了這個教程就再也不用擔心了




1. 印象派
表征:微妙光影的感官捕捉;色彩偏明快,筆法偏鬆散。
哲學:莫奈說:我不畫什麼實體,我隻看到有顏色的實體”,被稱為plein air技法,不可謂不妙。他們對於藝術作品的敘事性和價值觀不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是藝術品【如何捕捉感官印象】並激發對光影、運動細膩體驗。
代表作:莫奈(Claude Monet Online)《魯昂大教堂》係列
時常覺得莫奈的畫像透過雨水洗刷的玻璃般朦朧。莫奈從幾乎同一個角度畫魯昂大教堂30次,用同一件物體每次都有不同呈現暗示了印象派的哲學:一個物體沒有所謂客觀展現,我們能看到的隻是不同感官印象。

再比如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 Online)這幅《煎餅磨坊的舞會》,仿佛如仲夏夜之夢一般明快。注意看畫麵中的閃爍的顏色,有沒有一種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的微醉?而鬆散模糊的筆觸也對應著舞會中輕快的節奏。

再比如德加(Edgar Degas Online)的《星》,強調的是那一瞬間的感官體驗

新印象派:新印象派是印象派的直係親屬,但又有所不同。相較於印象派,新印象派不那麼注重瞬間的感官印象,而是用係統的色彩理論和技法繪畫。比如點彩畫派的技法:不調色,隻用四原色的色點的疊加給人整體的感官印象。看看喬治修拉(Georges Seurat)的這幅《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



2. 野獸派
表征:所有的物體都用大塊強烈而濃重的色塊,筆觸奔放直接;不受物體原本的色彩限製,不拘泥於細節和傳統的透視法則,就連陰影都不按常理出牌,例如橘黃色的樹加藍色的陰影,紅色的天空等等。
哲學:顏色首要的功能應是情感的表達。顏色不應受程式拘束,應該讓他們發揮最樸實直接的力量,碰撞出最有表現力情感。
代表作:著名畫家:安德烈・德蘭 《蜿蜒的道路》
物體的立體特征被大色塊替代,物體沒有陰影,難以分辨遠近。注意看天空和樹木的顏色,典型野獸派的配色

馬蒂斯(Henri Matisse Online)的《綠色條紋的馬蒂斯夫人》,感受一下這濃烈的色彩和奔放的質地。

再看看弗拉芒克(Maurice de Vlaminck)的《The River Seine at Chatou》,有沒有一種梵高附體的感覺?你說對了,野獸派的確是受過梵高影響。不過野獸派用色更濃烈,色彩搭配激發一種焦慮感,且筆觸更粗放。


3. 表現主義
表征:扭曲和誇張形態,強烈的色彩,人性的焦慮,工業社會的異化感;表現來自藝術家內部的【心理體驗】,弱化了感官體驗。
哲學:他們認為藝術可以揭示人性最核心的真相。在某些方麵和野獸主義類似,都用非現實主義的強烈色彩,但不同的是,表現主義是通過顏色來傳達異化、內心的焦慮和人性的掙紮。有些通過自然災害來表現破壞性,有些則是描繪集體中被異化的個體。
代表作:愛德華蒙克 《呐喊》
個體與世界的抗爭。既是視野和聽覺的呐喊,也仿佛整個世界都在撕扯著畫中人物的靈魂呐喊,無法外泄的焦慮和與眼前一切的疏離

Ernst Ludwig Kirchner的《柏林的街道》。棱角分明的線條,令人坐立不安的色彩衝突,來往的人扭曲的形態,疏離的表情,畫麵中心的兩個妓女。


4. 立體主義
表征碎裂,淩亂,解析,重組,天才
不遵從透視規則:體被壓至麵,而麵與麵間的結構也不遵守物理法則;用立體主義的視角看一個三維的物體,被向內彎和向外翻呈現的都是同樣的麵。
用一幅畫表現了視角在時空中的變換:物體的內、外、不同麵向,都與畫布的平麵置於同一個平麵。
前景與背景互相嵌入,空間與實體交錯~隻能說...真的很妙
哲學:受塞尚【多視點並置】理念的影響,他們認為藝術是可以征服時間與空間的:視野之於空間,運動之於時間,視野的變換本身就是空間在時間中的運動。
代表作:畢加索(Pablo Picasso : official web site)的《亞維農的少女》據說是他第一幅立體主義畫作,人格分裂傾向已初見雛形,但還可見人形。

喬治布拉克的(Georges Braque)《曼陀鈴》,到了這個時期已經徹底分裂了。但很多立體主義畫家喜歡畫靜物,尤其是各種樂器。看不出是什麼的話,猜個吉他或者曼陀鈴琴說不定就對了。此時的立體主義屬於分析立體主義。

到了格爾尼卡時代人形已基本扭曲,立體主義技術也完全成熟。私以為用立體主義來表現戰爭實在妙至毫巔。淩亂的碎片,斷裂的記憶,對於所有經曆過戰爭的人來說,如陰影,如夢魘,埋藏在潛意識中,無法回憶,無從躲避。這種分裂感被立體主義如此完美拿捏,我竟無言以對。

後期立體主義進入綜合立體主義時代,開始加入更豐富的色彩和材料,比如胡安格裏斯的《Fantomas》


5. 未來主義
表征:表現速度、力量、科技進步、城市化、活力。時常用平麵展示連續性的移動。
哲學:他們崇尚機器的力量,是藝術家中的硬科幻。他們不遺餘力掙脫美學的枷鎖,擁抱現代社會的一切。他們的表現手法受後現代和立體主義影響。盡管技巧各異,但分辨未來主義的主要方法是共同的主題:速度,現代化,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好多未來主義藝術家後來加入了法西斯。
代表作:賈科莫巴拉《拴著皮帶的狗的動力》
其實我覺得這幅畫萌萌噠ฅ(⌯͒•̩̩̩́ ˑ̫ •̩̩̩̀⌯͒)ฅ...不同時間的連續性的瞬間放在一個平麵上,好吧,硬要說這展現了科技感和未來感其實有點勉強,我隻是覺得萌萌的。


Luigi Russolo的《高樓》


6. 達達主義(達達主義比較特殊,原諒我可能廢話多一點了)
表征:無
哲學:荒謬,虛無主義。
達達主義的特殊在於,從它開始,藝術才正式成為哲學遊戲。(僅個人觀點,不喜勿爭)。
他們解構一切,不相信權威。
他們用半開玩笑的方式毀滅了藝術,同時也拯救了藝術。
他們解放所有【你以為是藝術】的觀念,並告訴你【所有你以為不可以是藝術的的】未嚐不可以?
無意義,荒謬,隨機性,無意識,這些都是達達主義的元素。
這也正是你無法給出【什麼是達達主義】這個問題的答案的原因:
你一旦給出係統理論,荒謬便不再荒謬,無意義便被強加了意義。
“達達主義就是反達達主義。”
不為陳列在藝術館中誕生,也不為被解讀而誕生。不如擱置。
代表作:沒有固定形態,各式各樣,隻要能體現【達達】都是達達。
比如機械的達達派 弗朗西斯•皮卡比亞(Francis Picabia)《兒童的汽化器》(The child Carburettor). 看上去是兒童隨意繪製的汽化器吧?但經過一些標注,又可以代表男女生殖器。你以為是生殖器吧,其實不過就是孩子的塗鴉。達達的詼諧幽默背後是虛無主義哲學,否定人生有本質的意義和目的。(看出來沒,達達主義和表現主義的哲學是對立的。表現主義就像尼采一樣,推翻舊有規則以後尋找自己的意義,即使是扭曲與掙紮中;而達達則是加繆,推翻舊有規則,在荒謬裏找樂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