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交易市場 有望全面放開 —— 推動全民收藏保護文物促進傳統文化繁榮發展
一、一個全面開放文物市場,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好兆頭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執政思路非常清晰,“中國夢”~人民主體地位~群眾切身利益~反腐~中華文化~簡政放權~依法治國~內外環境。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告誡各級政府管理部門, 我們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才是社會的主體、國家的主人,“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要求各級黨員干部精神補“鈣”,
“找回群眾觀點”,“站正群眾立場”,要有“猛擊一掌的警醒”,別把“把自己看重了,把群眾看輕了”,以人民的意愿管理服務社會,以人民滿意為工作目標,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等等(《人民日報》2014年10月9日第二版)。他還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 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人民日報》2014年9月25日第二版)。
坊間有好消息,据傳國家文物局領導近日表態接受民間意見,“放開文物藝朮品交易”,准備搞几條政策規定。如确有此事可喜可賀,他們終于想通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文物在人民中間流通不存在流失問題,反而是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源頭管理問題不能殃及市場,不能再逼大量中華文物流向海外,給中華民族留下不可饒恕的遺憾,現行因噎廢食的政策是不合時宜的消极的不講法治的“文革”后遺症政策。在媒體中一度頗為盛行的“私生子”“原罪”怪論,是個別沒有接受過現代法治理念熏陶有嚴重階級斗爭左傾思維的知識分子“創造”的歪理,現代社會核心价值觀之一的“法治”思想,其核心要件是重事實、重証据、重曆史、重環境、重遵憲、重主客觀條件,故上述怪論不值一駁。如有的認同上述怪論還有一個重要曆史背景,也是一種弦外之音,即推卸立法失誤及管理責任。
二、全面放開文物市場,才能更好地保護傳承中華文物,促進民族傳統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當下,中國各行各業的發展曆程己經告訴我們,要成就一凡事業離開了人民廣泛參與則將一事無成,無論是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包括生態文明環境保護, 概莫能外。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特別是它的載體——中華文物的保護和傳承能離開人民嗎?你要人民參與又畏首畏尾不敢放開市場, 讓人民怎麼參與?你還想當然的規定什麼文物可以買,什麼文物不可以買,誰去認定、用什麼標准認定?每一個賣家你派一個人盯著,可能嗎?大量社會實踐告訴我們,一項政策如果沒有操作性,不可能執行,它破坏的不僅是市場, 還破坏了社會誠信架构和誠信意識, 更嚴重的是它損害了法制與政策的嚴肅性,繼而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威望,這種說與做不一致的曆史教訓還少嗎?
再者,站在人民立場上思考觀察,全面放開中國文物藝朮品市場交易,絕對是利國利民的良政善策。為什麼?一是全民可以理直氣壯地參與中華文物收藏和保護,不用擔心出于熱愛中華文化遺存去購買文物而有什麼不合法之嫌,這種群眾性文化消費行為對傳承中華文化有百利而無一害;二是全中國几十萬億民間資本有了出路可以流動起來,它的流動不會造成金融危机,相比全民炒股、全民炒房留下嚴重后果看,因為對象不同且它不涉及生活必需, 不涉及消耗資源,預計文物藝朮品市場不會振動全社會;三是有利于繁榮文化市場、弘揚中華文化,如果老百姓家家戶戶拿得出几件老祖宗的珍寶並引以為豪,通過它了解和熱愛華夏文明,你還愁人民不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不產生巨大民族凝聚力嗎?四是盡早走出目前整個中國文物藝朮品市場全面蕭條、誠信缺失現象,如果真正實行“放管”結合,放開市場,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建立誠信交易机制, 消除老百姓后顧之憂,讓民眾放心購買, 何愁市場死氣沉沉。如認認真真去做了,中國文化GDP又增加上萬億不是夢想, 增加稅收、增加就業、增加文化景觀、提升全民文化素養不是夢話。
三、展望文物藝朮品市場前景美好光明
放開文物藝朮品市場后行政管理机构應關注的重點是:1、迅速制定市場誠信交易規則,建立黑名單制度,懲誡欺詐、失信行為;2、加強市場巡視監管,及時發現問題;3、建立交易糾紛調處机制, 直至與法院民事調處銜接;4、建立鑒定人員資格審查制度及規范鑒定程序,並嚴格執行。鑒定書面結論終身負責,並執行責任追究制;5、企業、商販簽定誠信經營承諾書,並予以公示,接受大眾監督;6、鼓勵金融机构支持文物藝朮品市場及民辦博物館建設;7、媒體發揮正能量引導人民樹立正确收藏理念,理性對待中華文物,提高全民文保意識;8、廣泛開展中華文物知識宣傳,打破文物神祕感,讓中華文物回歸本原,推動全民參與收藏和保護文物,促進中華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