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剛剛過去的2014年來說,中國藝朮品市場可以說經曆了行情黯淡的一年。單從各個拍賣行的統計數据來看,與上季和去年同期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縮水。業內普遍預計,2015年的市場仍然面臨著非常嚴峻的考驗。
在中國股市高歌猛進的當下,藝朮市場卻處于“調整期”。除去國家大經濟環境的影響,是否還有其他原因造成了藝朮市場的長期低迷?
熱錢:“此消彼長”
隨著近兩年國家經濟大環境的變化,前些年從地產、股市、能源等領域流入藝朮市場的大量熱錢,也仿佛漸漸不知了去向。有業內觀點認為,從去年年中開始的股市復甦,到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的牛市,股票市場重新吸納了大量資金,也必然會把一部分藝朮市場的熱錢抽走。“股市好,藝朮市場就不好”,也成為藝朮市場部分業內人士的切身感受。不可否認,資金在不同行業間的此消彼長,客觀上對2014年藝朮市場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然而,藝朮品市場畢竟相比股票市場,資金量要小很多。以中國藝朮品市場一年几百個億的成交額來說,相比股票交易量簡直可以用微乎其微來形容。股市的一輪牛市,對總體資金量相對“微小”的藝朮市場造成的影響本應該是短暫的。因此,造成藝朮市場行情低迷的原因,恐怕不是一個資金問題可以回答的。
据証券市場專業人士分析,近期中國股市仍存在大幅波動的風險。如此推斷,未來還會有資金從股市回到藝朮市場。但作為大市場中的小市場的藝朮板塊,如何才能獨善其身,或許才是我們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任何市場的情況都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藝朮品市場也不例外,除了此消彼長的資金因素,藝朮市場長期以來的畸形發展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
拍賣行:“涸澤而漁”
從2014年秋拍結果來看,國內一些大型拍賣公司的業績與上季及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正如匡時拍賣董事長董國強所說:“今年的秋拍市場,我感覺是從(匡時)成立以來最艱難的一次。”他坦率直言,今年從征集到拍賣,拍賣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艱難困境。這一點變化也可以用數字來說話。從一些有代表性的拍賣企業的統計數据來看,今年的成交數据無論是同比還是環比,都有不同程度的縮水。盡管多數從業者並不愿意承認這個現實,但很明顯,這些年,藝朮市場在發展遭遇瓶頸的時期,的确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實際困難。
盡管中國的拍賣行業發展只有二十几年的時間,但几年間的爆發式發展,也讓這一行業很快就經受著瓶頸期的考驗。“無貨可賣”是近些年拍賣行遇到的最大問題之一。所謂的“征集難”,說白了就是市場行情低迷的情況下,藏家不愿意把好東西拿出來。但另一方面,藝朮市場經過多年的“挖地三尺”也很難再找到更多的“生貨”、更好的“精品”。近一兩年的市場困境,也與拍賣行多年的過度透支資源有關。
此外,依靠傳統書畫、文玩為主要支撐的中國藝朮品拍賣,對于單一品類的依賴,一方面很容易造成資源緊張的局面;另一方面,一旦受到外部環境生變,极易造成整個行業的蕭條。
同時,對于“資源”的無節制開發也加劇了這一窘境。如今,拍賣行與藝朮家的直接合作已經司空見慣,這被很多業內人士詬病為“涸澤而漁”。這種越過一級市場培育期的直接做法,短期內可以讓拍賣行“飲鴆止渴”,但長期發展下去,就會造成一級市場急劇萎縮,藝朮家作品在缺乏廣泛社會認知度的情況下,短期內難以被市場消化,從而導致价格的大幅波動。
“藝朮品市場缺的不是資金,缺的是信心。”——這個論調里的另一層意思,就是說藝朮市場的信心不應該僅僅建立在對資金的依賴之上。就目前的情況看,中國股市的牛市行情不知還要持續多久,但是,藝朮市場的“熊市”似乎還將持續。如果中國股市與藝朮市場真的存在“負相關”,那麼,我們也只能盼望中國藝朮品市場能夠盡快建立健康發達的“自循環系統”,減少對“外來資金”的依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