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收藏我投資 真古董難尋覓 —— 古玩市場面臨貨源危机
從上世紀末開始,古玩市場上的買家和賣家突然有種不祥的感覺:東西難找了。至今又過去七八年,几乎所有人都意識到,古玩市場的貨源危机已來臨。
古玩市場的貨源危机突出表現如下:
較上世紀90年代初、中期,市場上夠年份夠路份(檔次)的古董再難覓身影。如瓷器,明及明以前各代名窯的瓷器自不必說,10年前尚可求到的“清三代”(康雍乾)高檔瓷器也近絕跡。清中期至民國(1949年以前)的細路和大型瓷器均告奇缺。連國際市場不屑經營的“殘瓷”,只要夠檔次,在國內也呈旺銷。再如木器:曆來難得的明代黃花梨、清代紫檀家具,上世紀80年代時有所見,上世紀90年代前期雖稀缺,但收藏者尚可勉力染指,但今天卻再無力結緣;10年前市場尚多的清代和民國硬木家具,今也難見上品。其他古董門類如字畫、漆器、玉器、竹牙器等,情況大抵相同。從近一兩年各藝朮品拍賣公司春秋拍賣的形勢看,雖數量未減少,質量卻明顯降低。
今天的古董价格,也印証了危机的存在。近10年,古董身价扶搖直上,國內頂級拍賣公司拍出惊天高价的例子時有所見,貼近普通收藏者的一般古董品種价格也呈十几倍、几十倍上漲。市場較多見的清嘉道青花小“喜”字將軍罐,
10年前一對售价在千元左右,今已漲至萬元至數萬元;舊時居家几乎必備的撣瓶,曾是市場最俗最多見的品種,几乎無人問津,一對只有數百元,如今路份稍高的撣瓶,竟有數萬元的買賣;明末清初的青花蓮仔罐,算是普通人能收藏的高檔瓷器,10年前約在三五千元上下,今10萬元已難企及。木器中甦(州)作紅木“拉錢”八仙桌存世量不少,可作价格尺度,5年前一張上品桌約為7000元,今5萬元已算便宜。前年北京一次藝朮品展銷會上,一只康熙五彩花觚,已重殘,開价7萬元,10年前最多超不過2000元;一只清末青花卷缸,也重殘,開价4萬元,10年前不過千元。如以10年為一坐標系,除去物价平均指數變化因素,古董价格上升曲線呈愈近愈疾態勢。以瓷器為例,近2年與過去8年的上漲速率相比,這一特征极為明顯。
假貨充斥,也是貨源危机的重要“症狀”。真貨斷檔,假貨應運而生。無論瓷器、木器、銅器、玉器、字畫;無論“高仿”還是粗仿,假貨几乎覆蓋了真貨中所有年代的所有品種。全國聞名的潘家園舊貨市場,今天几乎成了假貨的世界,不惟此處,全國各大城市的古董店和各種規模的拍賣公司都難抵假貨侵襲,以至于國際低端藝朮品市場上中國貨較日本、韓國貨价格低得多。
造成古玩市場貨源危机的原因大致有几點:
首先,新中國成立初期,低水平生活標准使百姓難有余力顧盼這一領域,古董民間存量雖較多,但价格不高。“文革”前一件上檔次的瓷器,文物商店收購僅几元之數;“文革”10年,古董大量損毀,使貨源銳減。“文革”后很長一段時間,民間收藏意識淡漠,至上世紀90年代初、中期,中國古董市場還只是少數人的世界。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北京大規模拆遷,“打草惊蛇”,趕出大量藏在犄角旮旯里的古董,甚至不乏惊世絕品,而那時的价格之低,形同收售廢品。一批先知先覺者大量收購,成批販往境外,貨源流失极為可觀。
其次,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社會文化生活取向日趨多元化,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媒體啟蒙助推,全民收藏意識覺醒,收藏隊伍迅猛壯大。古董不是工業品,存量衡定,導致市場存貨日稀。
第三,如果說截至上世紀末,古董收藏尚屬文化范疇的活動,到了近年,收藏即更多地被“异化”為投資行為,拍賣市場不乏机构吸貨者。百姓也因投資渠道缺乏和不暢,嘗試把余資投向古董市場,造成市場進一步干涸。
第四,古董是一種特殊商品,“收藏”是其與生俱來的屬性,相當一部分古董的收藏周期甚長,以“代”計算。一件被主人喜愛的古董,自收入囊中始,不離不棄,要等主人辭世才有机會重現市場。不少文明發達國家古董收藏傳統一直延綿不斷,市場上以“代”為周期的吐納已呈循環之勢。而我國自1949年至上世紀90年代末收藏勃興,算來已有半個世紀至少3代人從循環“鏈”中脫節,至今收藏古董者還遠未到這一“代”的終結,只納不吐,是造成貨源危机的曆史原因。
危机已出現,如何應對?
應該說,古董市場有別于其他市場,無法用加班生產或緊急調配來解決貨源問題,想根本改變這一狀況,尚需慢功。
首先要培育健康的市場大環境,即良性的社會氛圍。浮躁、投机、誠信缺失、急功近利等几乎所有當今存在的不良社會行為,無不折射于古董市場。因此,培養安定的社會心理,讓人們有安全感、和諧感,提高幸福指數,提高文化品位,是藝朮品市場健康發育的前提。
其次,媒體對古董市場應有正确的導向。古董自來有藝朮欣賞和投資兩種屬性,今天媒體更側重其投資屬性,催生投机心理,使本應寧靜、儒雅、文化氣息濃厚的古董市場成了企盼發財的物欲場。因此媒體應更多從藝朮欣賞方面下功夫,把藝朮品投資的風險講深講夠,使人們更趨理性,使並不喜愛古董的投机者離開市場,並放出手中的藏品;使古董收藏更多地成為一種文化行為,讓以收藏養收藏的人得以收放自如,不斷送出“舊愛”,收入“新歡”,促進流動,調劑市場貨源。
其三,促進“回流”也是組織貨源的重要手段。目前因市場法則的撬動,已有很多人把目光投向海外,購回不少近代流失的珍品,但珍品的國際行情和國內基本接軌,且數量有限,不能滿足普通收藏者的需求,倒是中低檔古董的某些品類,目前國際市場价位仍低于國內,宜于吸納。對此應作政策性鼓勵,並以個人與机构相結合,批量購進,用以滿足國內市場需要。
總之,今天的貨源危机,有其深刻的曆史和社會原因,也會有爆發、蕭條、復甦的周期運動,不可能短期恢復,應做好療傷治病的細功,化淤活血,溫補慢潟,加上社會環境和煦,人文生態優良,經一二十年調養,使收藏“高熱”退潮。在迎來新時期第一個吐貨高峰時,倘若人心雅靜,世態安詳,古董藏量丰富的中國,俏貨會涓涓回到市場,開始新的良性循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