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真便知假 非假即為真 —— 部分陶瓷真品和贗品圖文對照
知真便知假,非假即為真。部分陶瓷真品和贗品圖文對照。
古代瓷器的紋飾及器物款識,其畫法和刻法多自然流暢,新瓷盡管筆法熟練,但難免生硬、呆板,如同寫字一樣,一人一種筆法,各不相同,字如其人,仿字可以仿形,不容易仿神。
新瓷在仿制過程中會留有不自然的臨摹痕跡。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古瓷青花款識深沉于釉下,新瓷青花款識似浮于釉上。
古瓷由于長期受自然界空氣塵垢侵蝕,加之氣溫的變化,使釉面分子散失,釉面開片緊密,而新瓷的開片呈崩裂狀。
由于古今制瓷工藝和胎、釉原料配方不同,古瓷縮釉處外緣翻卷,新瓷縮釉周圍與坯體緊貼。有些新瓷仿舊雖可亂真,但仔細觀察釉面的細微處,仍能看出破綻。
古瓷因年代久遠,器物釉面光澤深厚溫潤,光由內發,這種光是自然形成的。
新瓷往往釉面有一層浮光,光亮刺眼,或者說叫做“生性”,即使用消光劑或其他方法去掉表面浮光,也不會呈現古瓷溫潤的瑩光,釉面會有無數細痕,發汙,失去了光澤,也失去了神韻。
古瓷的彩繪,顏色沉著含蓄,彩與胎的覆著粘接自然。但后加彩的器物,加彩的地方色彩特別鮮艷,光澤度強,顯得刺目。
再如古瓷中瓜皮綠色年深日久會泛銀,器物表面有一層銀光色,很自然,這種自然銀光新瓷無法仿制。
古瓷的金色,年代久遠會磨損變色,或只留下痕跡。仿者金色鮮艷,不易剝落。古瓷上有后漆金彩的,仔細觀察會有剝落的原來金色的痕跡。
此外,古瓷上金彩的顏色也不一樣,清代道光十年(1 840年)以前瓷器上的金色一般是用金粉描繪,金色深沉,穩重。1840年以后仿制的古瓷是用金水描畫,雖光澤度好,但不如以前的色深。
區分古瓷與新仿制品一定要看底足。就如同名牌服裝,一要看版式,二要看邊角的處理.于細微處辨真偽。
一般古瓷底足露胎處其胎質有一種熟性.因年久有一些灰塵浸入,但灰塵已吃進胎內,與胎結合緊密。
新仿品露胎處的胎有生性.其灰塵浮于表面,也有的是用膠與泥土混合粘上去的。有些古瓷由于原料的特殊性而顯出獨特的顏色.也是仿品所不能及的。
如龍泉瓷胎體中含有較多的鐵元素,燒成后器物的足部邊緣呈現鐵紅色,稱為“二次氧化”。仿制的龍泉瓷,器形、釉色均可亂真,但底足的做法卻與古代不同。
出土古瓷上的土銹會浸入瓷質內部,與瓷釉緊密結合,不易剔除。偽造出土瓷器上的土銹,有的是用膠與土混合粘上去的,如未用膠,則土銹質松,浮而不實,稍加碰擊,銹斑就會刮落下來。
古瓷叩之響聲清脆,這是由于胎質細膩,胎性已熟。新瓷扣之響聲短促沉悶,這是由于胎性生,就如同石料一樣,講究生坑或熟坑,生坑是指新開采的石料.有一種自然的生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