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粥罐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粥罐(上篇)


    關於粥罐器型的發展其實原來在一個本地論壇裡已經簡單介紹過了,今天重新認真整理一遍,並配高質量圖片,永久保存到博客裡。
    為什麼會首先選擇介紹粥罐這個器型?因為這是為初學者所最不解、最容易浮想聯翩、最容易鬧笑話的器型。圈內的朋友都知道,早期粥罐兩側肩部分別留有2個孔,用於裝鋬(提手)用的。可是瘦馬也遇到一些新朋友,有的鄭重其事地對我說:某個粥罐真好,可惜被打洞了,糟蹋東西啊,並表示憤慨若干……,這算好的。有的朋友堅決對這一器型的功用表示懷疑,說那幾個孔是留作靈魂升天用的,並將該器型的用途解釋若干……。
    今天瘦馬鄭重其事地、以數年來所見的上百個粥罐、以保存的大量圖片資料、以前輩的文獻書籍為依據,將粥罐器型的發展過程展現給大家。個人認為,粥罐器型的發展可以分為早、晚二期。早期從明末到雍乾,以兩側肩部分別留2個安裝孔為最典型特徵;晚期從道光到民國,以 ​​​​ 肩部不再留孔,而換之以4個鼻為特徵。中間的乾嘉兩朝基本形成粥罐器型的低潮期,當然按照邏輯這一階段不可能沒有粥罐,只是特徵不甚明顯,且數量不多而已。一、早期粥罐的發展及器型特徵其實讀過耿老《明清瓷器鑒定》的朋友應該注意到,書裡有過對粥罐的專門介紹,具體見康熙造型特徵條,玆引全文如下:粥罐,直口,圓肩,底微收,圈足。蓋飾圓形鈕,或有空,可加銅環飾。器肩部有對稱洞孔,可穿裝金屬環,以便提系。此為康熙時新創的造型,於清代晚期廣為流行。……     耿老的這段文字裡提供了粥罐的諸多信息,是一段十分重要的資料。然而瘦馬也不認為盡然,一是器型絕非康熙首創,二是康熙即為粥罐的流行期,晚期粥罐嚴格來講與康熙是有絕對差別的。關於粥罐產生的時間問題,康熙粥罐確為大宗,但康熙粥罐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器型體系,從早先無粥罐,到粥罐的成熟,必定有一發展的過程。通過對所集粥罐資料進行器型排列,並結合紋飾等其他鑒定因素,瘦馬認為粥罐的產生應在明末,早可及萬天,晚不過崇禎。下面就結合粥罐具體器型的變化,作具體說明。1、明末到順治,早期粥罐的草創期首先看兩個圖片: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ㄉ掀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ㄉ掀

    如果不留意肩部的洞孔,很容易把這兩個罐子當作明末的普通罐子,尤其是第一圖,分明就是燈籠罐,只是略矮而已。這就是明末粥罐器型的特徵:1)具有從圓罐演變過來的痕跡;2)器型不固定,常有變化;3)器型比較笨拙。若與康熙成熟期的粥罐比較,這幾個特徵尤為明顯。這是抽像地上講。如果具體的講,那麼1期粥罐主要的器型特徵是:直口略內收,短頸,口沿平切,露胎;圓肩,弧腹或斜弧腹;底較大,口底相若,圈足,足端兩面對削,外底均為釉底。
    此期粥罐目前未見蓋子。
    曾見過一些器型比較特殊、紋飾和發色很典型的崇禎或順治的鼓型粥罐,說是鼓型,器型卻很豐富,有鼓型的、也有接近蓮子罐式的,且有高有矮。共同特徵是肩部有台,口沿內出,顯為壓蓋式,因例子不是很豐富,此處不列。2、順治到康熙早期,早期粥罐的定型期粥罐的發展似乎未應朝代的更迭而終斷,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粥罐器型漸趨於穩定,見下圖: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ㄉ掀

    這是一個再典型不過的順治龍紋了,圈內人一看便知,不需多說。順康時期這類罐子開始大量出現,且型製較為統一。主要器型特徵是:高度大約在16cm左右;頸較前期變長,口沿外撇,有比上圖外撇更甚者,平切或圓唇口,內口沿均不施釉,便於與蓋沿更好固定;圓肩,較前期豐滿;圓弧腹,下端漸內收;平底,均為露胎,有的有二層台現象,應該屬於此期較晚的。
    記得蒐集過一個殘蓋的圖片,一時找不到了,和康熙成熟期的蓋子差別不大,後面再說。3、康熙中晚期與雍正,早期粥罐的成熟期這一時期粥罐器型高度成熟,目前共見過4種器型,最常見的是下面兩種。a)圓腹式是2期器型的延續,只是這時器型更成熟,不帶蓋高約17cm;直口頸部更長,且漸有外斜的趨勢,腹部更圓,器型逐漸變矮,後期發展更甚;圈足,釉底,足端常見修成二層台者;下圖為圓腹式粥罐帶蓋者。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ㄉ掀

    雍正粥罐的器型大體能保持康熙的味道,下圖為瘦馬自藏的一個雍正粥罐,器型慢慢已經比較程式化了。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ㄉ掀

    b)直斜腹式
    康熙新見器型,許是為了增大粥罐的容量,器身做成斜直腹;圈足,也常見二層台,釉底;高度同樣不帶蓋約17cm。下圖為直斜腹粥罐兩肩加裝鋬者,再下圖為館藏五彩直斜腹粥罐帶蓋者,鈕可能非原鈕。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ㄉ掀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ㄉ掀
    該具體說說蓋子了,上述兩種器型均配圓蓋,平折沿,子母口,外口部露胎,與罐身內口沿露胎相配;中心留一圓孔,用以裝活環,蓋頂中心同樣留一圈不上釉,避免活環安裝後打滑。這是共同之處,在具體製作時,因器型的差別,蓋也有所不同,一般圓腹粥罐的蓋更高些,平折沿較寬,且型製比斜直腹粥罐的要活潑。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ㄉ掀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ㄉ掀

    4、乾隆及以後,早期粥罐的衰退期
    康雍兩種常見器型,乾隆以後仍都有保留,只是器型慢慢開始走樣了,比例不再那麼協調,變得別別扭扭起來。下圖粥罐典型的乾隆山水紋飾及發色,普通罐子上也很常見,器型不如康熙耐看了。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ㄉ掀
 
    下圖為嘉道時期的粥罐,仍延續康熙斜直腹罐的器型,但慢慢變得有點像晚期罐的味道了。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ㄉ掀

    需要一提的是,第1期曾說到鼓型粥罐,這一器型其實一直沒有消失,康熙雖不常見,乾隆以後逐漸定型為標準的鼓型,且較多見,可參看第1期的器型說明,如下圖所示。這一型製充分體現了乾隆的工藝性,精緻、規矩、工整,但是總覺得缺少一點活潑的味道。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ㄉ掀

    乾隆時不知為什麼粥罐已經不是很常見了,這種鼓型粥罐或許是早期粥罐衰落前的最後一個餘音吧。(待續下篇,晚期粥罐)關於博文的幾點說明:1、本博文為瘦馬閑暇信手寫來,或有描述偏差與用詞不准,勿當正規讀物閱讀;2、文中許多圖片從論壇網友處蒐集,不再一一註明,物主若有異議,請告知,我馬上刪掉;3、文章非抄襲或轉載,引用此博文請註明出處與作者。編輯記錄:2010年9月19日晚,初稿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粥罐(下篇)

2013-12-05 15:04:42

原文地址:明清瓷器器型鑒賞——粥罐(下篇)作者:奚風瘦馬
    (奚風瘦馬原創,2010年9月27日初稿)

    早期粥罐上篇說完了,下篇接著說晚期粥罐。

    二、晚期粥罐的發展及器型特征(四系粥罐)
    晚期粥罐主要是指道光到民國期間的粥罐,與早期粥罐最大的區別,就是器身原來裝鋬的兩對小孔不見了,換之以兩對系,或許是因為器型有孔畢竟不雅與不便之故吧;與之對應蓋頂留著裝活環的圓孔也不見了,代之以獸鈕,以作提拎蓋子用。
    晚期粥罐的器型除了延續早期的基礎器型,還產生了很多新器型,這與清末民初民眾思想的活躍不無關系,現分說如下。

    1、圓腹粥罐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ㄏ縷
    晚期圓腹粥罐基本上繼承了早期圓腹粥罐的器型,只是改用了系和鈕,且這類粥罐沿用時間較長,一直到民國都沒有太大的變化。
    上圖是典型的道光青花纏枝牡丹紋粥罐,紋飾時代特征极為明顯,也使這類粥罐的斷代有了較好的依据。通過器型排比,道咸圓腹粥罐以這類纏枝牡丹的為最多,其他紋飾較少。這一時期基本還保持著清中期修胎的特征,胎體相對厚重,器型較硬朗。
 
    同光時期隨著傳統制瓷工藝的逐漸改良,在原料加工、成型工藝等方面有了較大改進,使得清末的瓷器趨于精細化,典型特點就是胎質呈現現代瓷特征,修胎輕薄,青花裝飾常用化學料,粥罐也不例外。
    這是瘦馬舊藏的一個青花云龍紋粥罐,帶蓋高約13cm,較上器要小許多;與上器相比,明顯能感到器型圓潤,胎體趨薄,釉面光亮。下附該器剖面圖,可看到詳細的工藝細節。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ㄏ縷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ㄏ縷
    清末民國時期,淺絳和新粉彩產品不斷沖擊著青花瓷的市場,使得這一時期青花瓷的生產數量受到很大影響,尤其是民國以后許多傳統的青花品種甚至不再延續。這一時期,青花粥罐的數量也隨之漸少,以淺絳、新彩裝飾的“名家瓷”粥罐為主流。
    下圖為汪芳林繪圖的課子圖新粉彩粥罐,雖然沒落款,應是民國的產品,基本延續了圓腹粥罐的一貫造型,只是獸鈕簡化得面目全非,四系也簡化成條狀。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ㄏ縷

    值得注意的是,道咸時期的圓腹粥罐,其蓋上的獸鈕一般為捏塑而成,工藝痕跡清晰可見,四個系也較寬博,獸面描摹細致,极類清中獸耳的特征;同光時期圓腹粥罐的獸鈕應系模制,基本不再見手捏的痕跡了,與胎體的輕薄相對應,四個系也做得較窄;民國時期隨著粥罐逐漸成為瓷畫的載體,工藝進一步簡化,以至于一些器物上獸鈕和四系都簡化到极致。當然這時期仍有一些做工精細的產品。
    另外,民國時期的粥罐還有一種桃鈕的,這種桃鈕粥罐逐漸取代獸鈕粥罐,並一直延續到解放后。
    下圖為光緒青花魚澡紋粥罐雙系安裝鋬的情況,由于時代較近,該鋬應該是原裝的,從中可見粥罐的使用情況。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ㄏ縷

   
    2、竹節粥罐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ㄏ縷
  
    此類粥罐通高約20cm左右,直口,口徑約17cm,筒形腹,圈足;器身裝飾有凸楞若干道,四系為竹節形,下各貼塑竹葉一組,將自己打扮成一截竹子的樣子[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ㄏ縷。蓋為壓蓋,蓋面弧曲,頂端堆塑一段竹節鈕。這種器型根据胎質和青料分析,均為道咸的產品,一些資料上斷代為咸丰。除這種比較常見的青花冰梅紋外,也見有青花竹葉紋的。
    竹節粥罐光民時期也有許多名家瓷產品,畢竟這種器型相對平坦的腹部還是比較適合瓷繪的。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ㄏ縷

    3、楞腹粥罐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ㄏ縷

    此類粥罐通高約16cm左右,器身直口,筒形腹,腹部裝飾細密的摹印豎楞(因其較密,通常稱為菊瓣),口沿下對稱安裝兩組獸面系,下腹斜內收,圈足;平折蓋,蓋沿下部亦摹印短豎楞一周,與器身相對應,蓋中心留孔,用以安裝活環。
    圖中花鳥紋楞腹粥罐為余玉田光緒14年所繪,乃吾友舊藏。這類器型所見均為光緒淺絳或新彩名家瓷,檔次尚高。

    4、溫鍋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ㄏ縷

    僅從外觀看,溫鍋器型與圓腹粥罐极肖,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口沿似乎多一圈醬色唇口,溫鍋的奧祕即在此處,這一醬釉唇口之物乃溫鍋之內膽,鍋內儲熱水,以保內膽中所盛之粥不涼,溫鍋之名由此而來。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ㄏ縷

    這種器形為光緒首創,光緒時期創新多種帶內膽之器皿,可能是吸收外來保溫思想之故,溫鍋僅其一也。與傳統圓腹粥罐相比,溫鍋多為條形足,這是一個明顯的區別。
    或許溫鍋之名更形象直觀,加之此類器皿恐也非盡用于盛粥,遂習慣以溫鍋名之,而漸忘其圓腹粥罐之所本。
  
    光緒除新增上述溫鍋器型,尚有高足溫鍋一種,器型在上器的基礎上稍作變化,敞口,圓腹較上器略矮,外撇高圈足,高20cm左右,不知這樣能增加使用的便利還是其他原因,或許在狼藉的飯桌上能多擺几個菜吧[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ㄏ縷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ㄏ縷
    5、一品鍋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斨喙蓿ㄏ縷

    一品鍋之名不知由何而來,該器型資料也多無載,亦屬光緒新品種,或許是常用來裝盛徽菜“一品鍋”而得名吧。從其器型特征看,确與粥罐深有淵源,故也權列于此以備考。
    上圖新粉彩花鳥紋一品鍋,高約13cm,直口,折沿出唇,直壁,平底,條形足,弧面蓋,弧面圓鈕,無內膽。
    一品鍋尚有比這種更矮些的,恐怕更適于盛湯或炖菜了,如今飯店依然可見類似器物。
 
   (全文完)




關于博文的几點說明:
1、本博文為瘦馬閑暇信手寫來,或有描述偏差與用詞不准,勿當正規讀物閱讀;
2、文中許多圖片從論壇網友處搜集,不再一一注明,物主若有异議,請告知,我馬上刪掉;
3、文章非抄襲或轉載,引用此博文請注明出處與作者。

編輯記錄:
初稿,2010年9月23至27日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