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轉載]瓷深專家介紹陶瓷繪畫工藝

[轉載]瓷深專家介紹陶瓷繪畫工藝

    瓷器繪畫裝飾是鑒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一年多來在網上看到有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很少,絕大多數人在鑒賞陶瓷繪畫中存在很大的誤區嚴重干擾鑒定的結果。從古至今有許多關于繪畫的理論書籍但都是供專業美朮工作者學習的,姑且不論其觀念是否正确,僅僅是讀懂理解,難度就很大。比如什麼叫筆墨,什麼叫經營位置,什麼叫瀟洒飄逸。。。。。。說法多種多樣不僅普通人無法准确理解,就是美朮院校大多數老師也未必明白。
    那麼有沒有簡單易行的方法量化標准鑒賞陶瓷字畫,以我多年研究陶瓷繪畫的經驗看有些標准還是可以量化的,在這里介紹給大家共同討論一下。
  陶瓷繪畫表面看與紙上繪畫沒有太大的卻別,實際上陶瓷繪畫與紙畫存在著一定的差別,紙畫是畫家隨心所欲的畫,而陶瓷絕大多數是程式化的畫,陶瓷繪畫工匠多數人一生只畫几種紋樣如解放前在青花行業就有兩種畫工一生只畫一種紋樣,景德鎮稱這兩種畫工為畫雙松和畫茶花的,所謂雙松就是一個老翁背靠一棵松樹再加一些云氣水紋,有兩個畫工完成一個畫一個分水,一般從十五六歲進廠學徒到死只畫這一種紋飾,茶花主要畫在灰可器上,三個人繪制,一個畫類似草書刀字的紋樣,一個分水一個打箍,每天一般可以畫五六百只,由于長期繪制同一種紋飾最重要的是需要畫工嫻熟的技朮和工作速度其繪畫技朮也具有其獨特的風格,由于長期繪制一種紋飾瓷器裝飾中特別是邊角紋飾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從紋飾筆痕的深淺變化可以知道畫工用筆蘸顏料的頻率,一般三五筆短線蘸一次顏料,每一次蘸料后畫出的筆痕顏色呈深淺淺的規律,整圈邊飾具有規則的節奏感,而現代仿品的邊飾筆痕顏色深淺基本一致這是因為仿品繪制者並非專門只畫一種紋樣熟練程度不夠,為了筆跡清晰蘸料頻繁而又沒有規律,畫出的邊飾深淺沒有變化更沒有規律性的節奏看上去顯得呆板。 
    邊飾的布局也有明顯的差別,邊飾由若干連續紋樣組成,如何決定每個紋樣的大小十分關鍵,現代人仿制時一般先用鉛筆把整圈周長大致平分成若干部分,再用鉛筆或“拍紙”打好草稿,再用筆蘸青花料描繪紋樣,這樣繪出的邊飾大小一致均勻准确,筆跡顏色深淺沒有變化,而古代工匠為了追求功效根本無暇打草稿,完全憑著熟練的技藝确定邊飾紋樣的大小、位置,為了控制紋樣均勻分布,古代工匠也有一套簡單易行的工藝,在繪制圓器邊飾時采用“相對定位法”,其方法是先在上下左右相對位置繪制四組紋樣,自然簡單的把整圈分成四部分,在這一小段內便可以十分准确的調整紋樣的大小和排列,用這種定位方法繪出的紋飾盡管在每一組里大小不同,但由于四個小段具有同樣大小規律,所以讓人感覺整圈紋樣十分勻稱,而大小不同的紋樣又十分有一定的規律節奏,讓人感覺十分活潑而不呆板。
    筆跡是一個最為重要的條件,也就是指“筆墨”中的用筆,用筆體現了時代的特點和畫家的藝朮水准,用筆有沒有簡單量化標准?肯定的說有,首先線條要直,在低倍顯微鏡觀察下,線條不能有抖動和彎曲現象,專業稱之為“遒勁有力”如同流水,如同疾風,實際就是要求“橫平豎直”,我們把【蕭何月下追韓信】、王步、王大凡等名家的作品圖片找來放大看一下就可以知道這些名家的線條都是筆直的,沒有抖動的痕跡,連線條都畫不直,藝朮水平從何談起,特別是古代人自幼使用毛筆長期繪制同一類紋樣,用筆水平更應該是高水平的,當然不排除一些學徒的作品,但這些學徒必然不會去繪制什麼精品,也談不上太高的藝朮价值。
  第二,同一筆線條的深淺要有變化,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一是筆毫上的顏料多少在發生變化,由深到淺,二是畫面藝朮效果的需求,一個成熟的畫師為了提高工效會盡量減少無效動作,每蘸一次顏料盡量畫更長的線條,因此畫出的線條自然會因為筆毫上的顏料越來越少,變得越來越淺,而現代畫工在模仿古代作品時,本身沒有堅實的功底,不是在畫而是在描,又不需要追求工效,為了保持線條清晰,所以總是不斷的去蘸顏料,造成畫出的線條沒有自然形成的深淺變化,顯得“發死”呆板,一件精品老瓷器,如果你仔細觀察:器物上的紋飾線條的顏色深淺變化萬千,你可以體會到畫工自然熟練的畫技。以小何月下追韓信中的蕭何為例,可以看到蕭何的面部與背部的線條粗細明顯不同,背部一側畫師將其作為陰暗面,線條粗、實,面部一側為光亮面,線條細、淡,再仔細看面部不同位置的線條也有變化,額頭、眼角、鼻梁高光部位線條細而淡,鼻孔陰暗處線條粗而深,這些變化完全融合在一筆畫出的線條中,就是這一點點細微的變化使得作品變得精彩,這一筆線條看似簡單,但今天的畫家們卻只有极個別的人可以畫出,這些技巧是舊時畫師從開始臨摹前人作品時就逐漸養成的良好習慣,現代仿制者學習繪畫的方法與舊時不同,現代美朮教育否定臨摹不注重用筆,學生在學習期間几乎沒有經過長期的臨摹訓練,特別是陶瓷類工藝美朮專業,基本使用“工藝線”類似于中國畫的“鐵線描”,如同鐵絲狀,粗細、深淺基本一致,現代院校畢業的學生已經習慣使用這種線條,再想改用中國畫“十八描”的技法已經是難上加難,在景德鎮的畫師如果能夠熟練的使用“釘頭鼠尾”線繪制紋樣,其作品的价格要高于“工藝線”作品几倍,如果線條再能夠合理的有深淺、粗細變化其作品价格可想而之,在景德鎮的銷售价格會遠遠超過真正的到代瓷器,比如我出售的康熙民窯杯真品价格在百元左右,而我設計組織制作的青花杯(底款為萬福堂)售价高達9000元,因此優秀的畫工不會去繪制仿古瓷。
    青花裝飾從線條中還可以看出大致年代,把線條放大20-30倍,早期青花的線條上均勻分布著許多小塊的色點(聚料),而成化以后的產品青花紋飾中這種聚料現象基本消失,實踐証明這兩個時期使用的青花顏料有些不同,早期使用的顏料成化以后也偶有所見,如天津博物館藏乾隆青花龍紋玉壺春瓶、上海博物館藏現代王步繪花鳥筆筒,線條中也有均勻的小塊聚料,說明各個時期仍然有人使用這種早期青花顏料,但成化后的作品基本都是精品,在我的著作中為了准确表達這兩種技法、顏料不同的青花瓷,我把線條中帶有聚料的稱之為“北派青花”,另一種稱之為“南派青花”。現代仿品中線條中基本沒有這種聚料現象。
    所謂“筆墨”中的“墨”在青花裝飾中主要體現在“分水”上,也就是渲染,早期渲染使用普通毛筆,如我們現代人使用的大白云、中白云筆,由于渲染面積大于毛筆的寬度因此需要一筆接一筆的渲染,每一筆與每一筆相接處會有深淺不一的筆痕,這種渲染方法俗稱“小筆染法”景德鎮稱之為“撻水”,我稱之為北派青花,這種渲染方法在渲染的色塊上會留下深淺不一的筆痕,即每一次用筆涂刷留下深淺不同的變化,乍看有點繁雜,仔細分析暈染筆痕也是比較均勻有規律的,因為生產制作畫工必須形成一種習慣才能保証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再加上早期顏料與成化后顏料不同因此規律明顯,現代仿品絕大部分暈染筆痕雜亂無章,主要因為現代畫工沒有學習過撻水暈染,顏料與繪制工藝與早期青花不同,早期青花與成化后青花渲染最大的差別是早期青花會在渲染色塊上留下許多聚料和金屬斑(俗稱鐵銹斑)這些斑點散布自然,多分布在落筆、收筆、轉折部位,其形狀各异基本保持著原始礦石的形狀,現代仿品紋飾中這些斑點是人為用筆后加上去的,在顯微鏡下形狀呈圓形或水滴狀,形狀較為統一只是大小不同,分布也不符合起筆落筆收筆的自然規律。
    分水渲染要求的技朮標准是不壓輪廓線,線內填滿不露白,由于產品檔次不同和分水工的技朮水平不同,每一個時期的產品的分水水平也不同,都有高中低檔之分,只是在明中期以后的產品中分水質量較差的數量較大,並不是說這一時期沒有高水平分水產品。
    清代以后分水技朮有了很大提高,不僅分水的色階(色階指紋飾中顏色深淺變化)大大增多,從以前二、三種色階發展到五種以上的色階,俗稱“墨分五色”的渲染效果,成為高端產品的特征,一般說來紋飾中有兩種不同色階為低檔產品,三種以上為中檔產品,五種色階以上為高端產品。這一時期色階還不是唯一渲染標准,分水技巧也是體現裝飾水平的一項重要標准,優秀的分水工染出的色塊可見均勻、規則的行筆水紋分布,一種獨特新穎的青花裝飾方法“冰紋”裝飾就是從這種高水平分水中衍生出來。
    為了更好的增加紋飾的層次,一種特殊新的渲染方法也出現在高端瓷器裝飾中,這種方法俗稱“重工打點,即畫工用筆在需要渲染的部位依照紋樣的要求點出大小,深淺、密度不同的色點,色點密集、顆粒較大的點群產生濃重的視覺效果,稀疏、細小的色點群產生淺淡的效果,色點群由密集逐漸變成稀疏使得視覺效果由深到淺自然漸變,用這種方法代替無法在坯胎上進行工筆重彩技法中的“分染”技法,在粉彩裝飾中也使用這種“重工打點”渲染技法,這種技法多使用在高檔產品裝飾中,我們使用顯微鏡觀察要求色點大小一致、顏色一致、色點排列整齊規則,舊時這種打點工藝都是由高級工匠操作,功力深厚,能夠保証質量,現代仿品中多用學徒或入行不久的新人或是采用某些技朮來完成這項工作以降低成本,打出的色點大小不一、深淺不一、排列沒有規律、不整齊、過渡不自然。


   畫面紋飾的“經營位置”,所謂“經營位置”在瓷器裝飾中指紋飾的安排布置,沒有嚴格的標准,有繁有簡,主要受市場需求的操控,當市場需求少時,紋飾趨向復雜,如早期青花市場主要在中亞地區,國內沒有市場,紋飾要求繁復熱烈,因此這一時期的紋飾十分繁密復雜細膩,明中期因為中亞地區政治動亂,國內實行“海禁”青花產品市場轉向國內低檔市場,為了降低成本紋飾簡單粗放,明末開放“海禁”歐洲市場成為青花瓷重要市場,紋飾再度趨向繁縟,這一時期的外銷瓷紋樣再次走向早期青花的風格,由于出口市場文化差异同是繁縟風格卻有很大不同,這一時期的外銷瓷紋飾最為精彩,首先由于生產技朮進步質量可以得到保障,其次歐洲市場需要高檔產品,因此构圖再一次走向繁縟,但與早期青花瓷還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克拉克”盤為例,明早期產品构圖雖然繁縟,但較為自由通常都是盤中繪一主題紋樣或龍或鳳或花卉、動物,盤邊圍畫几組折枝花卉,嘉萬時期則形成一種程式化紋樣,即日本人稱之為“芙蓉手”的模式,盤面由八只花瓣形開光圍繞盤中一小圓形開光組成,各開光之間有一些繁雜的紋飾相隔,中心圓光繪人物、動物等主題圖案,八個花瓣開光繪固定吉祥物圖案,這種圖案的優點在于便于畫工操作,整個畫面的百分之80為統一紋飾永遠不變可以由低級畫工繪制,工作效率高,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隨著消費者的欣賞品位的提高這消費者對于主題紋飾的追求更高,到了清早期裝飾紋樣更加細膩精致,由于繪制技朮和生產成本的限制,裝飾构圖轉向分散開光的方式,一般在盤中心畫一開光,盤邊繪數個開光,各個開光之間相隔距離較大,開光中主題紋樣和邊飾陪襯紋飾十分精彩,這種构圖設計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方便生產,通過分成若干的間隔較大的開光減少了畫面的面積,盤邊陪襯開光采用固定紋樣可以使用低級畫工,只有主題畫面由高級畫工繪制,如此一來,景德鎮彩繪工種中有一大批“畫邊角”工,大大提高畫工的熟練程度提高工效,大大降低畫工培訓時間,如此一來裝飾藝朮水平大大提高,而生產成本卻通過构圖的改變沒有太多的提高,清中期以后由于日本生產的“克拉克”瓷逐漸占領了歐洲市場,中國產品逐漸消失。
    從外銷瓷盤紋飾的發展走向我們可以看出真品的紋飾构圖根本設計理念就是一要低成本,二要高工效,三要盡量降低繪制難度,最后才是盡量滿足消費者的欣賞需求。如果不遵循這個規則企業必然倒閉,企業永遠達不到消費者的要求,永遠是把自己的理念通過各種方式強加給消費者。
    由于仿品需要加大對消費者的視覺沖擊力,又無需考慮工效和成本,在設計构圖時會不顧曆史規律,构圖過于繁復精細,專業稱之為“畫的太緊”。六、七十年代我常常看几位著名畫家鄰居為榮寶齋畫“行活”多是書簽、賀卡、鐘表卡之類,畫面為花鳥、走獸、山水數種,价格從五分到八分錢,而且每個月不得超過八十元的收入,通常由畫家先畫几張樣畫,榮寶齋認可后就開始生產,因為畫家都在美院任教,那時候大學老師都要求“坐班”,基本都是在業余時間繪制,難度大的部分由畫家完成,如畫花鳥,畫家勾畫鳥的輪廓線,再由子女或學生渲染,最后畫家稍加整理再順手勾畫一枝折枝花,就算完成,再如畫山水,畫家畫水口(即瀑布)和近景的一組石頭,因為石頭需要皴擦,地坡房屋小樹則由其他人完成,畫法與景德鎮繪制瓷器繪畫的分工程序基本相同,采用流水作業,因為工作量大,反復繪制統一圖案十分枯燥,繪制時並不十分精心,按照大家的說法“能少畫一點就盡量偷點懶”這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枯燥緊張的工作讓人很難承受,當然也有极偶然的好畫,有一次六大爺溥松窗不知道為什麼畫了一些八駿圖書簽,雖然費了几倍的工時,但人家榮寶齋卻因為國家制度不能給他增加一分錢的工資,這件事成為大家的笑談,工藝美朮品就是工業產品,千萬不要按照藝朮品的標准去品評,一定帶有工業生產的痕跡,什麼是工業生產痕跡?通俗的的說就是粗糙,只要用顯微鏡一看就可以看到這些自然留下的粗糙痕跡。
    現代仿品因為功力不到,總是弄巧成拙的十分精准的繪制紋樣,為了掩蓋不足,有意把构圖搞得十分復雜,前不久看了一個展覽,因為几百件同一時代的瓷器放在一起,這些瓷器是兩個單位的藏品一個是文物單位即所謂“館藏”,藏品源自文革前名人捐贈,另一部分藏品屬于商業公司,雖然混在一起展覽,但你不需觀看參展單位便可以知道是誰家的藏品,館藏品构圖較為簡單,是典型的工業產品,而商業公司藏品构圖過于繁復,拘謹、做作。构圖風格有明顯巨大的差別,由于是系列展覽所以一目了然就可以看出差別在何處,當然我不能說其真偽,但這些不同的展品表現了兩種不同的藝朮欣賞角度,也說明收藏目的不同對构圖欣賞的觀念也不同。

    制造者出于利潤和降低工藝難度、提高工效的角度盡可能的使构圖簡單化、工業化,而古玩商則喜歡构圖繁縟、熱鬧有賣點的產品,收藏者所能接受的觀念主要來自古玩商推出的觀念,無論網上的圖片還是大量的出版物上的圖片絕大多數是贗品,世界各大博物館的藏品受到大家關注的也總是那几件著名的精品,試想一下博物館收藏的千千萬萬件藏品中這樣的精品恐怕連千分之一都不到,我們又怎麼這麼有運氣會碰上這麼多精品。
    陶瓷彩繪難度最大的應該是粉彩裝飾,因此其价值极高,難就難在填色技朮保密性极強,而粉彩的根本關鍵就在于顏色的暈染和最終的發色,每一個高級填彩工都不會把高端技朮傳授給子女之外的人,也不會在外人面前操作。就是著名的珠山八友到死也沒有弄明白粉彩的填彩技朮,只能去畫“淺絳粉彩”用這種近似于傳統粉彩的裝飾手段。
    影響粉彩裝飾質量問題主要有三點;一是顏料質量,舊時高檔粉彩使用優質金紅顏料,粉彩根本色玫瑰色調發色鮮艷嬌嫩,“玫瑰色調”是國際古玩業對粉彩裝飾的定義和稱謂,在國際大拍賣公司的目錄上對于粉彩裝飾都稱之為“玫瑰色調”,一件粉彩裝飾瓷器是否優質第一項質量標准就是“玫瑰色”(景德鎮稱之為洋紅、瑪瑙紅、)的發色是否鮮艷嬌嫩。金紅這種顏料質量好坏根本原因是含金量高低,含金量高質量就好,顏色鮮艷,含金量低或者不含金顏色晦暗偏紫,金紅顏料的价格從几十元一斤到几千元一斤都有銷售,絕大多數目前制作的高檔仿古瓷都是使用三四百元一斤的金紅顏料,因此無論制造者如何努力最終發色都無法達到舊時高檔真品瓷器的發色。二是燒成溫度,粉彩裝飾一般多用几種顏色,這些顏料主要成分是金屬鹽,粉彩與新彩顏料都是基本相同的成分,但是粉彩顏料是未經烘烤的,烘烤前和烘烤后的發色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的最終發色會隨著不同烘烤溫度而發生變化,由于几種顏料的發色要求溫度不同,舊時烘烤粉彩裝飾需要多次烘烤,也就是從高溫到低溫多次填色多次烘烤,從1000度到450度不一,如礬紅、苦綠一類顏色先填好入爐高溫烘烤后再填紅黃之類中溫烘烤后再填金500度左右烘烤后再填個別需要极低溫的顏色烘烤,最多需要烘烤四五次,烘烤成本高倒不是最為重要的原因,最大的危險是多次烘烤瓷器胎體极易惊裂,前功盡棄,因此舊時高檔粉彩器多為小件,不似今日仿品多大都能制作,現代仿品基本都是一次烘烤,所有顏色都是在同一種溫度下烘烤,只有描金再低溫烘烤一次,這樣烘烤顏料發色自然不會和舊時精品的發色相同,差距很大,如果真品看的多了(是實物而不是圖片)對于絕大多數仿品就會一目了然。三是難點是填彩技法,粉彩填彩技法來自于中國畫工筆重彩技法,而景德鎮彩繪傳統觀念否定這一規律,因此造成填彩工技朮進步受到阻礙,舊時填彩工在彩繪行業深受歧視,收入只有同類水平畫工的一半,勞動量大、鉛汙染嚴重,很少有人愿意學習這一行業技朮,即便進入這一行業也會因為沒有優秀工匠傳授技藝而終身從事中低檔粉彩瓷器填彩工作,永遠沒有可能從事高檔粉彩(景德鎮稱之為“特藝”)填彩工作。在景德鎮絕大多數填彩工都是給中低檔彩瓷填彩,這類裝飾主要部分是平涂技法,個別花頭部分略加洗染,所謂平涂是指填彩工先將玻璃白嚴謹准确厚薄一致涂刷在畫工繪制好紋樣的輪廓線內,舊時玻璃白一般不會涂得過厚,玻璃白涂層過厚在烘烤時容易產生爆裂或出現裂紋造成質量問題,而現代仿品為了追求立體凹突感大大加厚了玻璃白涂層,這是因為現代技朮可以保証玻璃白的穩定性,但是在過去是不可能做到的,待玻璃白干燥后再平涂所需顏色,個別重點部位如花朵和突出的樹葉等局部洗染出明暗(景德鎮稱之為染出“陰陽光”),由于洗染時容易把底色洗翻到上面來因此洗染要求一定的技朮水平,特別是高檔粉彩還需要填彩工理解畫工的意圖正确洗染出明暗部位,這種水平的填彩工基本只為個別畫師服務。顏料一般都是由顏料店配好,作坊購回后不會再加調整,因此某一時期的的顏料都有這一時期的特色,原來國營、集體彩繪企業都有自己的顏料配制專業人員,烘烤工藝遵循陶瓷公司統一規范,產品發色較為統一,與現在作坊在不同顏料商店購買的顏料發色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
    以上三項主要問題是相輔相成的沒有使用優質顏料此后無論如何補救都無濟于事,但使用了優質顏料烘烤工藝沒有到位同樣做不到舊時粉彩器的發色水平,填彩工操作不到位即便前面兩點都做到了仍然不能到位。
    粉彩裝飾我們如何來确定其品質的優劣,首先看其彩料發色是否鮮艷嬌嫩,與舊時瓷器的色彩是否相同,這一點非常重要,特別是多種顏色的裝飾,基本就有了一定的概念,畫工(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再來看填彩,首先要求涂層均勻光亮,准确不能有漏填和凸出輪廓線外,洗染部分色塊形狀統一,從深到淺顏色過渡自然均勻,高檔產品除了這几項標准以外還要看紋飾的明暗關系是否染出,是否合理,層次是否丰富,精品粉彩裝飾往往使用多種裝飾技法,如軋道(景德鎮稱之為“扒花”)、金花、色地、萬花等多種手法使得裝飾的層次更加丰富。
    粉彩裝飾鑒賞有一個誤區,大多數人往往認為玻璃白涂得越厚好像效果就越好,的确玻璃白加厚以后會增加立體感、厚重感,其實有所不知,玻璃白過厚十分容易爆裂,使得產品報廢,因此在舊時繪制粉彩時不會涂得很厚,畫面的立體感和厚重感主要靠分染手段,不是用玻璃白立粉立出立體感而是通過細致的分染染出立體感,景德鎮畫工中只有极少數人了解這項技朮,現代美朮院校也把這種技法忽略簡化,通常都是說到工筆重彩分染就是“三礬九染”意思就是施彩染几次后用礬膠水涂布,再染几次再涂布礬膠水,如此三次施彩就算完成,其實這只是一般簡單程序,正式傳統工筆重彩至少要“七礬二十几染”,我在少年時看鄰居愛新覺羅溥佐染棗溜馬要染一百多遍,七十年代從師孫奇峰先生習畫,畫工筆重彩一朵紫牡丹至少要染六七十遍,也想偷懶,但先生絕不放過,總是說染得不夠,直到先生和我都煩了才允許在染好的花青墨底上罩紅色,這樣染出的紫牡丹層次清晰,立體感、厚重感极好,這几十遍染並不是最終的顏色,而是“墨底”一種稱之為“花青”的藍色,墨底染好后再罩紅色,紅色只罩一兩次。粉彩繪畫也是如此,但這項工作是由畫工完成的,如果畫工墨底染的不夠,填彩工無法改變畫面的立體效果,景德鎮畫工繪制的粉彩墨底基本都不夠,因此立體效果達不到傳統精品的要求,因此在現代技朮的幫助下,采用加厚玻璃白的技朮來彌補繪畫技藝的不足,這也是新老粉彩瓷器的一項重要差別。
    判定瓷器裝飾的優劣千萬不要從藝朮角度去研究,因為它總歸是工業產品,工業產品包含有藝朮內涵,但終究是工藝美朮品,如果從藝朮角度去研究永遠沒有標准,因為影響評判的元素沒有統一的標准,藝朮論爭永遠沒有終點,而判定工藝就比較簡單了,熟練、精致、巧妙、難度-------。這些指標比較容易掌握,比較容易對比,也就是說可以量化,不會被專家“忽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