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缸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缸

    好久沒寫關於器型的博文了,看了下前面的文章,想到了缸。
    很奇怪,翻了好幾本瓷器著作,都沒有對缸的詳細說明,或許是器型太簡單又太常見了吧。沒錯,這種大口小底深腹的器物,曾是家家必備的用品,我家的那口老陶缸,也一直用到家裡按了自來水,才慢慢淡出了視線。    一、龍缸    說到明清景德鎮的瓷缸,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龍缸。    不知道明朝曆代皇帝為什麼鐘情於龍缸的燒造,據《景德鎮陶錄》載,洪武就設有龍缸窯,宣德時曾達32座之多。就傳世實物看,宣德、正統、嘉靖、萬曆等諸朝都有龍缸存世。    至於龍缸到底做什麼用的,卻一直沒有明確的記載,或許就是宮裡用作盛水、養魚之類吧,只是因為缸上繪了龍紋,故稱龍缸。只有萬曆定陵中的萬年缸,明確表明了它的用處。不過需要說明的是,萬曆官窯已經無法燒出像樣的龍缸了,以至於萬曆皇帝的陵中不得不用嘉靖的龍缸,這也顯示了皇帝的無奈。    明代官窯龍缸,似乎離我們普通藏家太遙遠,私人手裡,我也僅見北京天衣堂張再林先生手裡有個景德鎮出土的正統龍缸大標本,而今除了大拍,似乎再沒有獲得此類東西的機會了。這裡僅貼幾個圖片資料,以助了解吧。    下圖所示宣德官窯龍缸,這種缸敞口斜壁,“口高比”較大,這一器型一直延續到萬曆以後還有燒造。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敻

    下圖所示的上博館藏的嘉靖龍缸,器型與上器一脈相承,只是口沿多了凸楞裝飾,紋飾則簡化了許多,畫工也遠不可同日而語了。目前存世的龍缸,屬嘉靖這類最多,口徑最大可達70cm以上,上博這口略小。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敻

    另一種龍缸的造型較高,如下圖所示景德鎮出土的正統龍缸,高約76cm,可惜燒壞砸掉了。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敻

    這種器型似乎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缸的典型造型有所差別,上博一隻類似器型的宣德龍缸標簽上謹慎地寫著“十五世紀中期青花雲龍紋大罐”。不過定陵出土的這件深腹龍缸,說明龍缸這種器型還是很有彈性的。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敻


    二、卷缸    下面重點說說明末清初的缸。    清末明初的缸多為民窯,口徑多在20至30公分,說大不大,許是這些缸多用在書房放書軸畫卷之類吧,故又稱卷缸。又或者這也只是一種文雅的稱呼吧。    與許多器型的發展一樣,缸到了明末清初一下子豐富了起來,這裡面似乎有著共同的社會原因在裡面。    根據器型的演變,明末清初的缸大約有以下幾種類型。    1、斜腹敞口缸    下圖所示為故宮唯一收藏的崇禎青花缸,口徑22cm,高17.3cm,這只缸紋飾十分精湛,器型卻很稚拙,很像普通的陶缸,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這一器型的初創性。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敻

    這一器型的缸一般在過渡期較為多見,康熙中期以後便逐漸減少。了解明末清初瓷器的朋友能夠在許多器型中看到這種相似的特徵和變化規律。
    下圖這口漂亮的大缸,大斧劈皴的青花裝飾使其時代特徵明顯地指向康熙早期。這口缸的口沿進一步強化了線條的裝飾,使單調的器型增加了一定的變化。康熙以後這種斜腹敞口缸雖然慢慢消失了,但缸的這種口部裝飾特徵還將不斷地延續並強化下去。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敻

    2、斜腹折沿缸
     這種缸的口高比與上一器型類似,只是口沿有明顯的出沿。
     下圖這口缸,口徑36.5cm,高34cm,能夠明顯看到與上一器型的過渡關系,但口沿已經出現了出沿的特徵。外口沿的仰蓮裝飾與主體紋飾均是典型的順治特徵。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敻

    如果沒有下面這圖,或許很難把上下兩幅圖聯繫起來,那麼就加上吧。這個過渡時期的缸,不但揭示了口沿的變化關系,也反映了口高比的變化。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敻

    下圖便是定型了的康熙時期的捲缸了,該缸口徑23cm,高18cm,上腹略鼓,下腹急收,非常明顯的折沿特徵,底為露胎平底,旋痕具有明顯的康熙修胎特徵。這種折沿缸,除了平底,較常見的還有臍形底,圈足相對少見。定型的東西往往多了一份嚴謹與成熟,卻就少了一份隨意與自然,細看那折沿,總像是硬生生摁上去的。當然,雖說定型了,腹部曲線還是多有變化的。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敻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敻

    這種口沿特徵至少延續到乾隆吧,技朮越成熟,器壁越薄,所謂出沿的特徵也自然越明顯。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敻

    嘉慶以後這一口沿特徵卻忽然改觀,口沿下部不再是平折,而是向上斜出了,這一特徵一直保持到了清末。下圖為典型的道光折沿缸。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敻

   很奇怪的一點是,這類缸雖然工藝越做越細,卻幾乎一直是露胎砂底。或許是跟它使用時放在地上有關系吧。   3、圓腹唇口缸    這類缸腹部普遍較圓,口沿出圓唇,口高比近1:1的較多見,總體給人一種胖乎乎的感覺,尤以乾隆為多見。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敻

    4、圓腹斂口缸
    這種缸球腹、圓口內斂,或微出沿,側面看很像一個球體截去了上下部分,與缽很相似,因此又稱缽缸。這種器形康熙時出現,且多有官窯產品。下圖這件青花釉裡紅加彩的缽缸是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口徑32.2cm,高29.5cm。選這件器物的另一個目的是,告訴大家收藏中也別忽視了殘件,只要有特點,殘也無妨。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敻

    缽缸器型一直延續到乾隆以後,裝飾風格多種多樣,下面兩圖,一圖是康熙民窯青花冰梅開光博古紋缸,一圖是上博收藏的雍正官窯青釉雲龍紋缸,腹部線條多見變化。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敻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敻
  

    三、案缸    除了上述龍缸和卷缸,還有一種體型嬌小、把玩於案頭掌中的文玩之物,因器型如缸,俗稱案缸,實際可能是水盂、筆洗一類的文房用品,主要見於康熙前後。    下圖這個案缸,高11.7cm,典型的順康時期特徵,頗有收藏價值。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敻

    下圖這個盈手可握的青花釉裡紅案缸,也佔了“雞缸”的噱頭,康熙一朝多有生產,我也收藏過類似的標本。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敻

    下圖這個青花白描纏枝靈芝紋的案缸高僅6.5cm,是個不折不扣的水盂了,紋飾和胎釉已顯示出康熙向雍正過渡時期的特徵。
[轉載]明清瓷器器型鑒賞鈥斺敻

    曾見揚州SOS007網友有一件尖底的小案缸,非承以托架無以站立者,則純文人之雅玩也。一時尋不著圖片,姑且記之。關於博文的幾點說明:1、本博文為瘦馬閑暇信手寫來,或有描述偏差與用詞不准,勿當正規讀物閱讀;2、文中許多圖片從論壇網友處蒐集,不再一一註明,物主若有異議,請告知,我馬上刪掉;3、文章非抄襲或轉載,引用此博文請註明出處與作者。








編輯記錄:
2011年4月22日日晚,初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