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故宮成化藏瓷軼聞之五:磨痕的隱示
在故宮藏瓷中,成化的彩瓷比起其他時代的各種瓷器數量上確實少了很多,種類也不多,且多為小件。
關於成化彩瓷的顏色,《南窯筆記》上“彩色”條目說:“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湊其全體,名曰鬥彩。填者青料雙勾花鳥人物之類,於坯胎成後,復入彩爐,填入五色,曰填彩。其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區填出者是也。彩色有:礬紅,用皂礬煉者,以陳為佳,用石末鉛粉入礬紅少許配成。用鉛粉石末入銅花為綠色,鉛粉石末入青料則成紫。翠色則以京翠為上,廣翠次之,以上顏色皆清朝名……”
以上這些顏色都是宣德、成化彩瓷所用的,宣德的紫、綠、黃、礬紅器物,都是以這些作為彩釉料,成化時將其應用燒造出美艷的成化鬥彩。我在這里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引用《南窯筆記》中有關彩料的說明,正是為了講明一點:由於釉上彩兩次燒造,因此都是加鉛的低溫彩釉,這類器物在使用時就容易脫落,於是就有了我們今天的話題——關於成化彩瓷上的磨痕。
以成化鬥彩四季團花果碗來看,碗心有使用痕,因為使用,使得上面的彩釉幾乎全部脫落;此外,在碗壁團花果紋下方,有一圈明顯的磨損痕跡,可能是經常放在圓架框上使用而形成的。
另外還有幾件比較特殊的例子,如成化鬥彩八吉祥紋碗,這碗上的青花輪廓完整,但在青花輪廓線內,都有不規則的故意打磨痕,有幾處留有彩料未被抹去的痕跡,因而此件可能是已全上了彩,但因為某種原因,而將彩磨去。類似這種情形的,如成化窯青花轉枝蓮花杯,這杯外壁上的青花輪廓內,有著明顯的磨痕,但尚留有一些淡紅色痕。成化窯纏枝蓮彩瓷高足杯,器外壁有明顯磨痕,但是彩釉並未全部磨去,其打磨的是整個器壁,並不是只磨彩釉部分。
以上這幾種情況,除了成化窯鬥彩四季團花果碗的磨損情況可做一個合理的解釋外,其餘的都不知是何緣故。
關於磨痕,在故宮留有的這一批清宮舊存成化彩瓷中,還可發現一些很特殊的現象,比方說雞缸杯之類的鬥彩小杯、小洗,有相當一部分,其底足及口緣都有一道用軟性器物打磨的痕跡,凡是底足及口緣用這種方式打磨過的,器物內都有使用痕跡。因此,我們可以推測,這些器物在使用前,都是要經過這樣的處理,如是,在使用時,手托底足,才不會刮手。至於器物的口緣為何也要打磨,可能因為這類器具都是小件,以手端住,手指輕觸口緣,如是全釉則容易滑落,略微磨一點,稍呈澀口,則可止滑。當然,是否用盞托、杯託不得而知,但即使是用盞托、杯托,最終還是要用手端起來的。
以上這種現象,並非全部成化彩瓷都是這樣的,只是有個規律:凡是底足、口緣沒有打磨痕跡的,其內則無使用痕跡,由此推測——
台北故宮成化藏品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轉載]109篇故宮成化藏瓷軼聞之五:磨痕的隱示](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tWXZjbNyjcj4tkQFRcISsBodLc2qEVkSlgaAM4UgMIrVnnyywz7KaMsMQ6vrtrZgXrx0UuAGOypPMCUGimt91m07uYRoXoxWLqTUbc5HOy1TNxnmbPhqT07ojEtITMMNsEmF54BgFlyV06zilEIwVhb9veGbI=s0-d)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轉載]109篇故宮成化藏瓷軼聞之五:磨痕的隱示](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u8nrJP-jYTTL1KTdzfcH8_vh4ksPjpg5QcjatreUuCdUhIB11DmMyCPwc-la29q_UcJ9fgiVYsuJEBpqYDX4yFaq1oHuAFDrbUO9LcaiHPT2DdqzNGU856NWg8P-uEEZ6ZcRVAQMCL51GboNZAzd-LuqdO-TNU=s0-d)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轉載]109篇故宮成化藏瓷軼聞之五:磨痕的隱示](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vHGjCJpEuCgD4PolPUyzRSVkDlLxHmhYWJVyZyvgUzcvDuMQpBLhyMAKmnY57e4PO1h24yO65cCYaeMBA35jAWQPL-8OMjA4GZlrq84DLb3YT2Ur0fIGGEJAu23YDgSQd5vQ3rInQCnfkkRQEfATUUqAzPchXG=s0-d)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轉載]109篇故宮成化藏瓷軼聞之五:磨痕的隱示](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sfG3T-8Ty4aaEWLdVdv5ESWX0GIda7paK54TTibVkEyHBrtRgFGKwA1oe9lKQgu4Z6jY-QNWhuuneA_DIC5s581mtbET7s5GQdq7OCIjDFmB-B5Wc_0QPbXB7gbYk9QELRQeme4r7DCt3PjR_rSMSx6ap9ylk=s0-d)
大英博物館成化藏品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轉載]109篇故宮成化藏瓷軼聞之五:磨痕的隱示](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ugaNeGzEmOH2UABC5Yxxc0G-B6PGZS8T_6NcRO7K7tQrYYYYXYWkbQQa4RznH8DoHzVVOMANjgqgvpKYJVSStWZljUJx6qmjxm_hRmpBGrMvwdfjyRyru6P9fGzoEnQT7VZZbDgrDAgiiBAbkjYe0UMuUfy8c=s0-d)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轉載]109篇故宮成化藏瓷軼聞之五:磨痕的隱示](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shTQ8-gX8xvvjmi1SxD9aRVVQAWf7JkXc5q0OhSaiboyAEyAeujUoDZ9vZ0iPD9MNUwyv1BYMLB6JT-hftiyzjB4J-5Jun07BjDK9uSxZNyjpP2yh5i3x4tUEyW0gE2_IRoxJe0uDTFa8JNmzOkMAkXurVMdFZ=s0-d)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轉載]109篇故宮成化藏瓷軼聞之五:磨痕的隱示](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sr1AezeRP5zb0CLIjqkd9NBpRht2rEjIwOIeWWZuLZOzKzBEFI1JTzLAS-JEwt8KVNhKGeJaPmrEHJ8aNJI7PAgOoF1YQzMt7ISdQ6OH7nPZlkKNCbfk5k-XpDj1DG6WTHm4bqxhQkbOnpUGYK1O1P2Lnv4Qtq=s0-d)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轉載]109篇故宮成化藏瓷軼聞之五:磨痕的隱示](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txofk7kSE9hX6pP8MeGU7mQ56GExeYcp5dwYhI-WHazuJgEIIO7lbzBv-e77gJv8jykS89fWbm6IPSpuA1akLbOn263hZl9m2akm_58KhGdiqAtHcv28IFfEUWuFFpEIdqhN_LwAAOOCqhwiWoJzhHYWdZZ6nE=s0-d)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轉載]109篇故宮成化藏瓷軼聞之五:磨痕的隱示](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tXZQmsdF1eC79vB_QHBmGxa45JaDW6c8HQm7dAsYvT3L8yNGMis1kLJPOeK-cIPGcAMOBbeCuYGJ1d4pDDURcAZLKRtUOfg1pSoQMj6nBUmqHtv7wwHSCQK7GtO3BvDOJ2pRwFzBBIGy921ETJEBTv6C12aMM=s0-d)
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成化藏品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轉載]109篇故宮成化藏瓷軼聞之五:磨痕的隱示](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swq2UR1tcccED2HnVhlrHJPeoTzfbM_c4PhgqzGrIlY4k0Y3-4HiRBdgF5C_1oPkpW5BIsGhVATjDikuHQNWYE23ZhBUcHDY2KVqgGXI2OGlOM1vp34aLs0hr3HjwAEuYShRL1b69HV4ZULK7nFcpCvPZulHLR=s0-d)
關於成化彩瓷的顏色,《南窯筆記》上“彩色”條目說:“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湊其全體,名曰鬥彩。填者青料雙勾花鳥人物之類,於坯胎成後,復入彩爐,填入五色,曰填彩。其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區填出者是也。彩色有:礬紅,用皂礬煉者,以陳為佳,用石末鉛粉入礬紅少許配成。用鉛粉石末入銅花為綠色,鉛粉石末入青料則成紫。翠色則以京翠為上,廣翠次之,以上顏色皆清朝名……”
以上這些顏色都是宣德、成化彩瓷所用的,宣德的紫、綠、黃、礬紅器物,都是以這些作為彩釉料,成化時將其應用燒造出美艷的成化鬥彩。我在這里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引用《南窯筆記》中有關彩料的說明,正是為了講明一點:由於釉上彩兩次燒造,因此都是加鉛的低溫彩釉,這類器物在使用時就容易脫落,於是就有了我們今天的話題——關於成化彩瓷上的磨痕。
以成化鬥彩四季團花果碗來看,碗心有使用痕,因為使用,使得上面的彩釉幾乎全部脫落;此外,在碗壁團花果紋下方,有一圈明顯的磨損痕跡,可能是經常放在圓架框上使用而形成的。
另外還有幾件比較特殊的例子,如成化鬥彩八吉祥紋碗,這碗上的青花輪廓完整,但在青花輪廓線內,都有不規則的故意打磨痕,有幾處留有彩料未被抹去的痕跡,因而此件可能是已全上了彩,但因為某種原因,而將彩磨去。類似這種情形的,如成化窯青花轉枝蓮花杯,這杯外壁上的青花輪廓內,有著明顯的磨痕,但尚留有一些淡紅色痕。成化窯纏枝蓮彩瓷高足杯,器外壁有明顯磨痕,但是彩釉並未全部磨去,其打磨的是整個器壁,並不是只磨彩釉部分。
以上這幾種情況,除了成化窯鬥彩四季團花果碗的磨損情況可做一個合理的解釋外,其餘的都不知是何緣故。
關於磨痕,在故宮留有的這一批清宮舊存成化彩瓷中,還可發現一些很特殊的現象,比方說雞缸杯之類的鬥彩小杯、小洗,有相當一部分,其底足及口緣都有一道用軟性器物打磨的痕跡,凡是底足及口緣用這種方式打磨過的,器物內都有使用痕跡。因此,我們可以推測,這些器物在使用前,都是要經過這樣的處理,如是,在使用時,手托底足,才不會刮手。至於器物的口緣為何也要打磨,可能因為這類器具都是小件,以手端住,手指輕觸口緣,如是全釉則容易滑落,略微磨一點,稍呈澀口,則可止滑。當然,是否用盞托、杯託不得而知,但即使是用盞托、杯托,最終還是要用手端起來的。
以上這種現象,並非全部成化彩瓷都是這樣的,只是有個規律:凡是底足、口緣沒有打磨痕跡的,其內則無使用痕跡,由此推測——
1. 這種鬥彩底足和口緣的打磨現象,應是在宮內完成的,而且是在新器具使用前才處理的。至於其他的成化青花小器,則沒有這種打磨現象。、
2. 從這一點微小之處我們完全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這類成化的鬥彩器具,應是為特殊人物的使用才燒造的。
台北故宮成化藏品
大英博物館成化藏品
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成化藏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